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,為什么國外的高鐵站多數都建在市中心,而中國的高鐵站很多都建在偏遠的市區,換乘起來非常不方便,影響了高鐵客流的增長。
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,為什么國外的高鐵站多數都建在市中心,而中國的高鐵站很多都建在偏遠的市區,換乘起來非常不方便,影響了高鐵客流的增長。接觸網檢修梯車
這里面有一個誤區需要首先澄清,那就是日本、歐美的很多高鐵站開始建設的時候也不在市中心,而是經過多年的發展,因為高鐵本身巨大的帶動作用,讓高鐵站周圍發展成為繁華的市中心。
如世界上第一條高鐵日本東京至大阪的新干線,1964年開通運營,全線共設東京、品川、新橫浜、小田原、熱海、三島、新富士、靜岡、掛川、浜松、豐橋、三河安城、名古屋、岐阜羽島、米原、京都、新大阪17個站。其中新橫浜、新富士、三河安城、岐阜羽島、新大阪等5個站點均建在離市區較遠的郊區位置,其中岐阜羽島站,車站距離岐阜縣的兩大城市大垣市和岐阜市,距離都超過了10公里,屬于非常尷尬的中間地帶。
此外東北新干線(東京—新青森)有8座建在郊區、東海道新干線(東京—新大阪)5座建在郊區、山陽新干線(新大阪—博多)9座車站建在郊區、九州新干線(博多—鹿兒島)5座車站建在郊區。接觸網檢修梯車
市郊與市中心也是相對而言的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日本很多沒有建在市中心的高鐵站,現在也已經在市中心了。日本選擇在高鐵站點或者周邊樞紐區進行城市開發,逐漸在周邊形成包括商業、辦公、休閑娛樂等城市中心區。如新宿站與東京站,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。
但是,必須承認中國建在偏僻位置的高鐵站比例遠高于日本或者歐洲。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:
第一,建設成本的考慮。通常情況下,市區的地價都比較高,人口密度也非常大,拆遷起來難度不可想象。
這個原因不用多做解釋,大家都能明白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因為中國人口眾多,乘坐高鐵的人員也遠超國外,所以中國高鐵站的規模、站臺數量,售票廳、候車室的規模,都是國外所無法比擬的。如北京南站有13個站臺、23條到發線,上海虹橋站有16個站臺、30條到發線,其規模都是日本東京站的兩倍有余。其他如鄭州東站、南京南站均是如此,如此大的規模,如果不是老站點有足夠的土地儲備,而是需要建設新站,在市場中心征地拆遷,其成本是不可想象的。
第二,是環保噪音方面的考慮。鐵路運行肯定就會產生噪音問題,對居住在線路以及車站周圍的居民造成困擾。對于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列車而言,其產生的噪音與振動比一般的鐵路通常會更大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,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,這也對高鐵站點的設置產生很大影響。
如2014年年初開工的京沈高鐵,原計劃2009年開工,2013年開通運營。原設計方案的始發站設在重要交通樞紐北京站。然而,京沈高鐵進出北京一段線路要穿越密集住宅區,接觸網檢修梯車,沿線居民因擔心京沈高鐵會帶來電磁輻射和噪音污染,一直在“維權”,項目環評因而未能通過。經過數次修改,最終京沈高鐵的始發站設在了偏遠的星火站。5年過去了,京沈高鐵的投資預算總額也增加到了1245億元,比5年前增加了545億元。
第三,是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選擇問題,也是鐵路部門與地方政府博弈的問題。對于鐵路部門而言,當然高鐵站建在市中心是最有利的,方便乘客乘車,也有利于客流的增長。但是對于地方政府而言,則有另外的考慮,他們更希望在城市外圍選地。因為賣地是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,在郊區建設高鐵站,可以給周邊土地帶來升值效應。而且新的高鐵站的建設能夠帶動周邊發展,大范圍吸納勞動力,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,為當地創造了產值,也迎合地方對建設與發展的成就的需求,因此,地方政府也往往對高鐵設站于郊區持歡迎的態度。
其實,新建高鐵站的偏遠并不是非常大的問題,關鍵問題還是交通接駁,只要交通接駁跟上了,大鐵路與地鐵、公交能夠實現無縫銜接,大部分乘客都是能夠理解新建高鐵站的選址的。
更何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,新建高鐵站的周邊在5—10年的時間都會發展起來,成為繁華之地。